合资生产国产化 想法太天真

2012-09-21来源 : 互联网

  从知情人士处获悉,自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和铁西发动机厂建成之后,华晨宝马的整车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60%,发动机国产化率也达到了40%。

  也许有些人不懂得国产化率是什么意思,但应该也可以从字面上的大概意思猜到。国产化率的意思就是某一款合资车型,它究竟有百分之多少的部件是在国内生产的?剩下的部件当然靠的是进口了。

  而华晨宝马经过多年的努力,使得宝马的国产化率达到了60%。发动机也达到了40%。

  看这个数据,有些人或许不屑一顾,有些人或许觉得鼓舞人心。而我觉得,不同的人看法不同,主要原因还是在于:同一个数据,却缺乏统一的看法。

  60%的国产化率这个数据是怎样的来的?按照价值?按照重量?我觉得按照这两点来算是很不靠谱的。*先价值本身就是难以量化的东西,进口的部件,国人连它的成本都不知道,怎么算价值?如果进口的部件按照进货价来算,那么国产的部分又按照什么来算?原材料加上工人的工时费?而按照重量来算,那就更不靠谱了,这60%的国产化率,恐怕就是一辆车的外壳,40%的发动机国产化率,当然就是发动机的外壳了。这样看来,这国产化就**成了口号和忽悠。

  但是若不按照价值或者重量来算,那就根本无法量化,要按照科技含量来计算,那就真是技术的拥有者外资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了,中方没有任何发言权。

  所以,“国产化率”,在中方掌握**技术以前,是根本没有资格说这个短语的。因为对于未掌握的那部分,中方根本就不了解。不了解成本、不了解工时、甚至不了解原料。这国产化率被中国人说出来,要么是一个欺骗别人口号,要么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口号。

  中国多年来做汽车合资,一直用的是“用市场换技术”的套路。期望以中国的市场,来换取国外的技术。

  但我不知道中方出现这样的想法,究竟是报以什么样的心态?希望外资在**之余,觉得中国人可怜,而大发慈悲赐下一些技术国产化?期望西方的商人对中国的官方企业大发慈悲,这就有些天真了。

  也许有人理直气壮地说:国产化对外资方也有好处,在中国生产可以降低成本。可是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更可笑,即使在中国生产可以降低成本,但那远远不能弥补贩卖进口部件垄断带来的利润。

  假设一个进口零部件,生产成本是10美元,它以50美元的价格卖给双方合资企业用作生产。*先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零部件成本是多少,其次不进口这个零部件就无法生产出外资方设计的汽车,所以中国人必须接受50美元的价格。这个进口零部件搬到中国来国产化了,生产升本降为5美元,难道还可以同样100美元卖给双方合资企业用作生产?中国人既然掌握了生产技术,那铁铁的是除了5美元的成本价以外,一美分也不愿多花,还会对于之前的高价怀恨在心。国产化对于外资方而言,成本是降低到了一半,但利润却从500%降到了0。

  前面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看,判断国产化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口号,现在从生产来分析,国产化的确是很滑稽的一件事。

  外资方会放在中国生产的是什么?当然是一些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,又耗时耗力,原材料需求量大,难于跨海运输,一眼就可以大致看出成本的部件。

  简单归类就是:螺丝钉螺丝帽、座椅车皮、内饰玻璃一类的,这些简单的东西,中国人一看就能得出大概的生产成本,外资方就算卖进口货也没什么*头的东西。而这些东西,按重量或者体积来算占个60%左右很正常。

  这就**地达到了60%的国产化。

  有人根据60%的国产化判定:外资方同意的国产化有一个临界点,怎么都不允许超过,不要因为到了60%就开始期待70%、80%、90%、100%高兴得太早。

  我想说的是,纯粹是杞人忧天,国产化只是个噱头,一种宣传,根本就不存在这回事。给你们民族面子和希望,然后*你们民族的*,这是外国商人**来*擅长的手段。

  对于相信国产化还煞有其事分析临界点的业内人士,我只有一句话:不要太天真。

©2004 3158招商加盟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