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前,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《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》的决定,明年3月1日起,未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被安排坐在副驾驶座位,未满4周岁的孩子乘坐**车,应该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。
通常,立法都是滞后于社会实践,这有其必然需要和规律。而关于“安全座椅”,是一次堪称“**”的修法。常有人说国外这个理念好、那个理念灵,又总感觉离我们还比较远,但上海儿童安全座椅入法幕后,是一群有识之士的奔走经年与推动者们的前瞻眼光,让一种**先进理念以严肃认真的立法形式,成为一座城市的文明符号。修法,只是另一个开始。
情况依旧不乐观,在幼儿园、小学门口,放学时经过,总能看到孩子熟稔地打开车门,爬上副驾驶座;在驾驶座等着的父亲,摸摸孩子的头,欢声笑语。这样的景象,我们不敢上前提醒,更不敢提儿童安全座椅的事,生怕引来警惕的眼神,或者是,一阵白眼。但我们总想跟家长们说些什么,心中矛盾,是因为听过太多让人心痛的故事。
今年4月,上海宝山,张文海驾驶的面包车与一辆轿车相撞,他6岁的儿子正被爷爷抱着,坐在副驾驶。一声惊呼,孩子飞出车窗,赶紧送孩子去医院,也没能*救过来。
根据我们的新闻监测,两年来几乎每3个月,全国范围内就有一起类似的事故,“孩子飞出窗外”,不忍听,不忍看。不忍心想,还有多少悲剧,是未被报道的。但,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呀!于是,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,长期追踪了这次修法。
“不足0.1%”的焦虑“安全座椅”入法,上海还要“**”,谈何容易。虽然,相比一些发达国家90%以上的儿童座椅使用率,我国的使用率,据研究只有不足0.1%。但潘曙明依旧记得,2006年起,他跟人提起“安全座椅立法”,总有不屑的声音。有人说,“飞出窗外”事故毕竟是少数,死亡案例少。有人说,用不用安全座椅,是家长的自由,法律不该管。
2006年,潘曙明是新华医院的急诊科医生,他从美国交流学习回来,常会讲起在美国看到的事—
医院神经科的实验室里,建了轨道和碰撞墙,能够模拟车祸时人体的伤害情况;几乎每一起交通事故,警察、急救医生和医院都会采集详细的数据上传,为车祸的伤害预防研究支持。
他做了“中国十年道路交通伤害”的调查,10年来飙升的曲线,高高地翘着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有超过1.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,死亡人数是欧洲的2.5倍。他觉得,医学和理论研究之外,促进立法,才是真正的办法。有人说立法时机不成熟,需要数据支持。